有黃金比例的作品就是美的嗎?

有著千年歷史的「黃金比例」不論在藝術、建築或設計領域中,都常常會被拿處來應用及討論。據說它也藏在帕德嫩神廟、 吉薩金字塔、蒙娜麗莎、創世紀、蘋果的標誌之中,而黃金比例也因此被定義為一種「美」的準則。

似乎只要依循這個比例,作品就會散發著某種迷人的味道,也有一些設計師成為了它的忠實粉絲。但這究竟是一種科學的結果,還是單純的巧合呢?一起打開胃口,來享用黃金比例大餐吧!

黃金比例是怎麼拉出來的

西元前500年出現了黃金比例數學觀念,後續則是由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重新歸納改善後,才逐漸有了完整的定義,也更廣為流傳被應用在各領域之中。

它在數學上的解釋,是把一條線分成兩段,長段除以全長必須等於長段除以短段,且除完必須是1.618,也就是 A/B=(A+B)/A =1.618。而我們平常看到的「黃金螺旋」,正是用由此發展的斐波那契數列(1、1、2、3、5、8)矩形,以連續弧形繪製而成的。

當人們發現了這個神秘比例及圖形後,便開始作為創作的依據,或是拿著它到處比對測量,把它貼在不同的建築、畫作、人、電影劇照上,試著從這些作品中找出「美」的公式及解釋。

比便秘還頑固的美學信仰

不論黃金比例或黃金螺旋,這些相關的原始著作其實都只有應用於數學,作者更沒有主張它具有任何美學理論。不幸的是,後代的人們更傾向於超譯這些數字的科學意義,也擅自把它解讀成美學的定義。

即便有些經典作品真的是由這些比例繪製而成,但這也僅僅是「美」的眾多因素裡的其中之一,它們通常也具備著其他優秀的故事、造型、色彩及工藝,才有現在看到的這些歷史價值。

另外,不同時代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偏好比例,例如過去我們可能比較熟悉4:3電視或A4,現在可能又變成16:9的電視或手機比例了。而人類複雜的感知,更讓美學這件事情有更多不一樣的主觀意見了。或許更適合的說法是:黃金比例只是剛好落在多數人接受範圍內的某個比例數值。

為什麼我們很難沖掉這些迷思

黃金比例最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原因,就在於它同時夾雜了一些幾何學、一些生物學、一些美學,再加上歷史久遠及眾多傳言,才讓它有著看似科學又神秘的色彩。

偏偏人類的基因不太願意接受這種捉摸不定的感覺,因此投靠了數學尋求合理的解釋,希望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解開複雜的「美學」問題,以蓋掉我們對事物不解的不安感。

其實,現在的生活中也存在著無數個這種根深蒂固的迷思,今天討論的僅僅是一個無關緊要的「美學」主題;但如果換作是教育、社會、政治這類的現實議題,那麼就更需要也值得提出來了。因此,下一個問題就是:在你的生活或專業領域中,還有哪些既定印象是可以重新審視及討論的呢?

插圖設計:2735
封面插圖參考自此篇:ANATOMÍA DE UN LOGO

關注波波 Follow popo

Facebook: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IG:popopopogallery
Medium:Popopopogallery

--

--

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
Written by 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
以發起「推測設計」的創作活動為主,偶爾分享一些另類的設計觀點及科學知識。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作品,讓更多元的觀點及聲音同時存在,且彼此傾聽;目標是打造一個充滿「想像力、思考與交流」的平台。 -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64112918539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