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約幾何的設計充滿想像力,卻又容易讓人誤會?
從紐約時報《Who can help? Taiwan.》練習圖像的分析
WHO 秘書長譚德塞公開針對台灣發表三分鐘攻擊性的不實評論後,引起了許多民眾的強烈不滿。台灣民間團隊透過群眾集資平台,以贊助者的共同名義,集資刊登了紐約時報廣告 “Who can help? Taiwan.”
聶永真設計師 的設計刊登曝光之後,出現了兩極的聲音,有些人覺得簡潔有力清楚傳達訴求,有些人卻認為看不懂、滿頭問號、太過孤芳自賞。
究竟這是不是一個成功的廣告設計?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,但為什麼有的人就是會誤會這些簡約幾何想表達的意思呢?我們可以透過圖像的拆解與分析,試著尋找可能造成誤會的原因。
物品的輪廓
首先,從視覺動線的起點左上方開始,讀者閱讀完WHO can help?,接著就會看到「一個躺平的圓角矩形」,設計師對這個圖像的概念是:
- 隱喻世衛於流行疫情爆發時刻,因反應遲緩與外在政治干擾,所引致的防疫缺口,以及全球深陷的棘手難題。
雖然圖像內部轉折處有一條增加空間感的垂直線,但在強烈的外輪廓加上沒有其他圖像或文字輔助說明之下,這樣的造型在這個世代可能更容易被解讀成「一支躺平的手機」。
空間感
那有沒有其他方式,能更直白的傳達出這是一個「缺口」或「洞口」呢?原本的設計以白色洞口搭配黑色背景地面,相較之下色塊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立體物件而非負空間的凹洞,或許可以改變洞口的光影來呈現空間感、統一線條造型、或是用物件來引導暗示洞口凹下去的空間。
生活場景
也有另一種可能,是因為「規則的圓角矩形」較不符合一般人對於地面缺口的「直觀想像」,例如:生活中較常遇到圓形的人孔蓋、不規則的破碎地面、或是方形的逃生洞口。
視覺的連貫
我們順著洞口墜落的視覺動線向下觀看,會先閱讀到Taiwan再延伸至下面的門型洞口,設計師針對這個圖像的概念是:
- 相對於世衛坐困的視角向度,台灣正積極建立一個通道、一個出口、一個方法學,對外提供最大的幫助。儘管長期以來我們被孤立於國際組織外,台灣官方及民間正持續以實際行動,對全球提供防疫經驗、實際支援與紓解。
在簡約的幾何畫面中,觀眾的目光會快速掃過,因此可以更加強視覺的連貫性;有的觀眾無法想像從上方的水平洞口連貫至下方的垂直出口,也有可能是因為整體視覺動態稍微複雜,兩個洞口彼此的相對位置較不直覺,或是形狀的方向不同導致難以聯想出、入的關聯性,畢竟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可能更常也更習慣看到「物理上」自然連貫的圖像。
以上整理了幾個可能讓人誤會的原因,至於版面設計的其他討論點,例如:字級、配色、留白、排版等等,就不太會強烈影響觀眾的辨識了。
最後,我們必須了解,設計師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揮,需要消化四面八方的意見,傳達如此重要的資訊給各種不同的觀眾閱讀,絕對是在非常嚴苛的現實限制下,扛起了極大的責任在面對複雜的問題。團隊的努力與付出是必然肯定的,在此也不是要雞蛋裡挑骨頭,只是事後諸葛提出客觀的圖像分析給大家參考與討論。
設計與社會的關係
這次的廣告刊登曝光後,在台灣造成許多的迴響,從設計圈到整個網路社群,網友們二次創作了各種有趣的作品,讓#TaiwanCanHelp有了更多後續的發酵,而這樣的排版與文案形式也成為了別具意義的符號。
提出自己「觀點」的同時,也可以多去傾聽不同的聲音,而每個人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都非常不同,對同一件作品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喜好,這也是我們必須清楚的一件「事實」。
這種自由,正是我們身在台灣這個民主國家,最為珍貴的一部分。
本篇想傳達的重點是,當我們在觀看或討論一件「設計作品」時,可以先放下主觀的陳見,不必過度在意作者的身份,試著用更客觀、理性的角度去拆解畫面,推測任何可能的答案與事實,或許能從這個過程中觀察到「設計」與「社會」是如何相互影響著的。
關注波波 Follow popo
Facebook: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IG:popopopogallery
Medium:Popopopogalle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