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裡的富裕原住民跟偏鄉的貧窮漢人,誰應該得到更多幫助?

立足點平等的差別待遇

不論是在性別、種族或宗教等議題,平等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人努力追尋的目標。公民課本也提醒著我們,不要陷入齊頭式平等的思維,而是應該以立足點平等的方式,才能帶來真正的平等。

因此,生活中的教育、就業、政治領域,就會出現一些「優惠性差別待遇」的積極措施,正是為了彌補這些先天條件差異造成的不公平的競爭,也避免少數或弱勢群體受到歧視及剝奪權利,例如保障種族或性別配額等政策。

美國的一些大學,便是以促進校園多元為由,給予了有色人種額外的加分資格或名額保障,希望能增加弱勢群體學生受高等教育的機會,期待他們畢業後可以用其專業知識更加保護自己的族群與文化,以彌補一些過去歷史上的錯誤。

隱形的逆向歧視

但這些大學的優待政策,等於犧牲了白人、亞裔和其他種族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,變向剝奪了其他族群的權利,因此就會造成另一種逆向歧視;而臺灣的原住民加分制度,雖然歷史背景不同,但也有著類似的問題。

原住民加分制度可追溯至1951年,當初的政府為了漢化原住民,以便於管理與山地發展,規定學校以國語為主、族語為輔,用半強迫的方式鼓勵原住民接受漢化教育,因此導致了原住民語言文化的大量流失。

直到1987年解嚴後,原住民運動隨著多元文化意識興起,才有了現在的《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》。讓原住民學生有額外加開的2%保障名額外,也有10%的加分;通過《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》者,則享有35%加分,以鼓勵學生傳承自己的母語及文化。

雖然政府宣稱編修後的制度不會排擠到一般生的權益,但額外多出的名額,確實壓縮到了一般學生的教育資源。而其他相對弱勢的偏鄉閩南人、客家人或新住民,卻無法享有這項特權,因此它的正當性也遭到了許多質疑,支持與反對的辯論大致可分為兩種面向:

  1. 以文化傳承為由,這麼做是合理的嗎?
  2. 以彌補過去為由,這麼做是公平的嗎?

不適當的差別待遇

以文化傳承為由之所以缺乏說服力,是因為如果只讓某個文化的族群享有這項特權,就等於間接貶低了其他文化的價值。而現在的制度,其實更像是在保護「血統」,因為即便一個學生多麽有熱忱、學習了再多的原住民語言及文化,只要他沒有血緣關係,就沒有資格得到這些支持;況且,我們也無法保證這些受惠者,未來是否會實際的回饋在傳統文化上。最重要的是,文化傳承根本就不該被當作犧牲其他學生「公平競爭的權利」的理由。

有些人可能會認為,這些偏袒是為了平衡歷史上錯誤導致的劣勢,因此需要彌補過去的不公平。但這樣的論點不免需要面對一種問題:現在的受惠者不必然是過往的受害者,為此付出彌補代價的人,也極少是必須為那些錯誤負起責任的人。這些差別待遇,最後往往只會變得像是一種「形式上」的補償。

回過頭來看,問題就在於目前的「血統」分類方式,似乎無法找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;雖然這個族群在教育體制的競爭關係中是人口少數,但並沒有因此處於競爭弱勢。而現在的做法,就是在一個沒有實質不平等的關係中,硬塞進一種不適當的差別待遇,反而因此帶來了更多的歧視、標籤與不公平。

未來追求的平等?

在我們喊著口號、付諸行動對抗不平等之前,其實更需要先達成的是在各種領域中,制定出一套公平合理又能與時俱進的評斷方法,找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。接著,才是思考該用什麼方式給予幫助,最能有效的解決問題;同時,也得避免在保障特定族群後,對其他群體帶來更多隱形的逆向歧視。

幾百年前的人,一定難以想像性別、種族、宗教的平等,會成為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;那未來的我們,又會追求哪一種平等呢?或許,我們會發現經濟能力才是最符合實際的劃分依據,因此改成依照財富分配立法委員的席次;或著,發現居住權才最需要達到平等,因此立法禁止公民擁有兩間以上的房產;也有可能是發現優秀的外貌會為職涯帶來絕對優勢,因此規定公司得保障醜八怪在職場上的名額。

不論可能的答案為何,最重要的是我們得保持開放的態度,不斷提出問題來討論。

關注波波 Follow popo

Facebook: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IG:popopopogallery
Medium:Popopopogallery

--

--

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
Written by 波波美術館 popopopogallery

以發起「推測設計」的創作活動為主,偶爾分享一些另類的設計觀點及科學知識。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作品,讓更多元的觀點及聲音同時存在,且彼此傾聽;目標是打造一個充滿「想像力、思考與交流」的平台。 -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64112918539

No responses yet